老代表的新使命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吉林森工集团董事长柏广新
吉林森工集团董事长柏广新作为已经连任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老同志”,他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坦言自己十多年来始终如一对这份职责充满着热情,渴望更好地履职尽责、服务国家和人民。
十年百议执言护青山林业助推生态文明
“作为来自吉林省林业战线的代表,十年来的履职经历让我对全国人大代表这一身份有了深切的理解和认识——我在充当一座贯通上下的桥梁和渠道,让中央能更真切地听到基层的声音,让广大林区群众能更多享受到国家的关怀,让吉林的发展更多地得到国家的支持和重视。”柏广新对全国人大代表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我所提出的议案和建议都是来自一线职工的呼声,来自专家学者的意见和自己的思考,都是来自实践、来自百姓,都是在反映实情,套用现在的流行说法,就是很接地气。”
十年来,柏广新共向全国人大提交了109件议案、建议,2013年的两会上,柏广新又提交了15个议案。他的议案事关生态建设、森林经营、林业产业发展和林区民生改善等方面,有很多为国家所采纳,推动了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
联系到今年的人代会,柏广新说,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对十年来我国发展历程的总结和反思。提出把GDP增长速度降到7.5%左右,强调要“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其实是在传达这样一个信息:我们应该有计划地重视质量与速度兼顾,结构与规模平衡,科学持续地发展国民经济,构造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综合协调推进的发展模式。
谈到政府工作报告的亮点,柏广新认为让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政府工作报告秉承了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和思路,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民福祉,关系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现在中央反复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社会各界也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在具体操作问题上,柏广新提出了两条实现路径:一是靠直接减排,即通过产业升级改变我们落后的生产方式;二是靠间接减排,通过加强林业建设,增加森林覆盖率和蓄积,减少污染源,削减大气污染物,还我们以蓝天白云。而且与工业减排相比,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大,更具经济可行性和现实选择性。
柏广新介绍,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约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同时在维护物种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吸收太阳辐射、吸附微细颗粒物、净化空气、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把发展林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
改革应推动发展 森林尚需科学经营
柏广新认为机构改革的目标不应该仅仅为了减少多少编制、压缩多少经费,而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机构设置该增则增、该减则减,像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这些机构都应该适当扩权,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行使保护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相关职能。柏广新这次向全国人大提交了《关于以国家林业局为主体组建国家陆地生态委员会的建议》,建议以国家林业局为主体,组建正部级的国家陆地生态委员会,增强生态建设工作的权威性。
柏广新说,吉林森工集团是全国四大森工集团和吉林省十大企业集团之一,施业区位于长白山脉,承担着122万公顷森林的管护和经营工作,肩负着维护长白山森林生态安全和富裕繁荣林区的双重使命和任务。集团确立了“生态优先、产业优化、产品优良”的经营方针。自2005年以来,吉林森工集团累计投入森林经营资金32亿元,提取育林基金22.1亿元,完成更新造林10.3万公顷,森林抚育44.6万公顷,有林地面积净增1.85万公顷,达到1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89.2%上升到90.8%,上升了1.6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达到1.77亿立方米,比“十五”末期净增852万立方米。
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柏广新认为管护和经营森林,既不能多采多伐,也不能“一棵不动”,而是应该对森林合理进行抚育经营,促进其生长。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森林常年一棵不动,每年每公顷的生长量仅为0.84立方米;而邻近的白河林业局则是它的3倍,每年每公顷生长量达到了2.42立方米。
在长白山林区进行的人工促进天然林生长技术研究表明,对次生林进行略大强度的抚育,降低郁闭度和公顷株数,3年时间森林单位面积年生长量相对提高了2-3倍,每公顷可以达到4-6立方米。所以对森林的培育绝不能仅靠自然演替,要采用人工促进措施,才能使森林健康快速生长。经营森林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而是促进森林生长,更好地让森林发挥生态功能。正是得益于对辖区森林资源的持续经营,国家调查显示,在衡量森林质量最重要的指标——乔木公顷蓄积一项上,吉林森工集团所辖森林达到了141.58立方米,位居全国第三、四大森工集团之首,仅次于西藏和新疆,这充分证明了经营森林的重要性。
多元发展培基础 民生至上强实力
根据吉林森工集团的经验,柏广新认为森工企业完全可以走出一条不依赖采伐木材而发展壮大的新路子。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进行战略转型,从传统依靠采伐,过渡到综合开发林区多种资源,特别是非林非木资源。这样对于森工企业来说,经营培育森林就是使它发挥生态功能,而不再作为经济支撑。森工企业的经济支撑主要靠非林非木产业的发展。
吉林森工集团从自身的资源禀赋出发,确立了“三六九八”发展战略,核心就是综合开发林区多种资源,发展六大产业:一是以经营、培育森林资源和种、养、培为主的森林资源经营产业;二是以人造板、地板、家具为主导产品的林木精深加工产业;三是以开发林区矿产、水电资源为主的森林矿产水电产业;四是以矿泉水、中药材及各种林特产品加工为主的森林保健食品产业;五是以建设森林公园、建立森林旅游体系为重点的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六是以资本运作、金融证券、建筑地产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通过发展这六大产业,吉林森工集团较为成功地实现了转产转型,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成果。截止到2012年底,集团总资产达到195亿元;销售收入80.8亿元,其中木材收入10.2亿元、仅占12.6%;利润总额5.6亿元,其中木材利润3060万元、占5.4%,金融、证券、地产等现代服务业利润5.2亿元,占93.1%;工业增加值10.5亿元;森林覆盖率达到90.8%;森林蓄积1.77亿立方米。照此趋势,到今年年底,将提前2年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
经济效益提高了,就有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非林非木反哺森林资源,经济效益反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从今年开始,吉林森工集团每年将从净利润中提取5—10%作为专项基金,补充育林基金,用于绿化、造林和森林经营管护,实现非林产业反哺森林的梦想。可见,综合开发林区多种资源、特别是非林非木资源,做强做大森工企业,才是维护生态效益、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举措。
柏广新说,森工企业有其特殊性,林业局不仅是生态型企业,同样也是社区型企业,民生建设的任务非常重要,必须民生至上。经多次深入实地调研林业群众的居住状况,2008年他在全国人代会上提交了《关于解决国有林区职工住宅危房的建议》。该建议得到国家的重视,从2009年起,国家正式启动林业棚户区改造,截止到目前,仅吉林省国有重点林区通过棚改就解决了12.4万户居民的住房问题。
柏广新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我这次带来了《关于补足森工企业实施林业棚户区改造工程所垫付资金的建议》,就是希望国家能够考虑森工企业发展和维护林区社会稳定大局,补足森工企业在实施林业棚户区改造工程所垫付的资金,为林区棚改这一德政工程画上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句号。”